TITLE
[INDEX] [BACK] [BOOK]
BOOK
BOOK: 0001


BOOK: 0002


BOOK: 0003


BOOK: 0004


BOOK: 0005


BOOK: 0006


BOOK: 0007


BOOK: 0008


BOOK: 0009


BOOK: 0010


BOOK: 0011


BOOK: 0012


BOOK: 0013


BOOK: 0014


BOOK: 0015


BOOK: 0016


BOOK: 0017


BOOK: 0018


BOOK: 0019


BOOK: 0020


BOOK: 0021


BOOK: 0022


BOOK: 0023


BOOK: 0024


BOOK: 0025


BOOK: 0026


BOOK: 0027


BOOK: 0028


BOOK: 0029


BOOK: 0030


BOOK: 0031


BOOK: 0032


BOOK: 0033


BOOK: 0034


BOOK: 0035


BOOK: 0036


BOOK: 0037


BOOK: 0038


BOOK: 0039


BOOK: 0040


BOOK: 0041


BOOK: 0042


BOOK: 0043


BOOK: 0044


BOOK: 0045


BOOK: 0046


BOOK: 0047


BOOK: 0048


BOOK: 0049


Google:
Content
BOOK Number: 0039-06
第三百八十七章 天要塌了


「奉令前來修建陵園,韓中校又盡職盡責,積極諫言……」

閻立德娓娓而談,滔滔不絕,感激讚賞之言,溢於言表,就差點沒有赤luo裸的向李世民表示,韓瑞是個人才,快些給他加官進爵,當然,其中也摻有水分,畢竟,沒有眾人的幫助,韓瑞提出再多的建議,也沒有任何效果。

自忖,與韓瑞的關係,沒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李恪左顧右盼,好奇問道:「韓瑞人在何處,怎麼不見?」

有點兒可惜,居然錯過表現的機會,閻立德說道:「卻是不巧,今天韓中校輪休,已經回家休養,明天才來。」

哦,李恪恍然,也難怪聽聞閻立德讚揚了半天,都不見韓瑞出來,表示謙虛。

旁邊,李世民沒有什麼反應,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這些只是閻立德的一面之詞,到底是真是假,還需要核實,確實有功勞,李世民自然不吝嗇提拔賞賜,算是予以補償。

不過現在,李世民卻沒有這個心情,只是語氣平常,揮手說道:「錄其功績,待陵園建成之日,再論功行賞。」

閻立德應聲,發現李世民目光所看的方向,心中領會其意,連忙在前面引路,來到已經修建過半的地宮之前,由於有滑輪組的幫助,很多粗重的石塊,可以輕而易舉的搬運進來,平放橫移,調整方向即可,所以壘砌的速度,自然更快。

地宮的小半,已經用封土掩埋,普通的民夫,只負責外面的牆基,內部的情況,只限於少數幾個人清楚,使用的是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蒙著眼睛進去修建完善,聰明的人,不敢胡亂打聽,免得陵園建成之日,就是陪葬之時。

現實就是這樣血淋淋的殘酷,儘管早在春秋時期,孔夫子就大罵,始作俑者,絕嗣無後,反對生人殉葬的野蠻陋俗,但是歷代帝王,卻習慣性的漠視忽略,依然如故。

到了地宮門前,李世民說道:「泰兒,恪兒,你們在外面守候。」

即使是白天,地宮裡面,卻有些陰森森的,李泰與李恪,本來就有點兒忐忑不安,聽聞李世民的吩咐,兩人悄悄地鬆了口氣,連忙整答應。

隨之閻立德舉著火把,在前面引路,帶著幾個心腹,李世民邁步而進,半個時辰之後,幾人出來,李世民神色如常,不過好像沒有說話的興致,由升降台上去,回到營地的帳蓬,單獨與閻立德面談,也不知道聊了些什麼事情。

李世民的城府,向來是高深如海,旁人自然看不出什麼端倪來,而閻立德也是守口如瓶的脾性,怎麼打探,也不會洩露機密,況且,也沒人膽敢前去探聽。

過了片刻,李世民走了,就如來得匆忙,走得也急切,浩浩蕩蕩的返回京城,一路上,李世民似乎有些心事重重,藉著聊天的機會,李泰旁敲側擊,卻沒有得到任何答案。

兩個時辰的路程,回到京城,李承乾率領朝臣前來迎駕,可能是不堪車馬之累,李世民神情疲憊,勉強應付幾句,眾人不敢加多打擾,紛紛識趣告退,李世民也隨之返回內宮休息,幾天之後,宮中傳出消息,天子臥病在床,朝中政事,不論大小,皆由太子全權決斷。

太子本來就在監國,現在處理朝政,也未嘗不可,普通的官員,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反正只是向上級負責,要接觸太子,還要經過上級的上級……相差好幾個級別呢,而且軍國大事,自然有朝堂相公輔助,輪不到他們操心。

其實,經過千百年的演化,封建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算是比較完善的行政體制,立於隋朝,一直到清末,仍然使用,所謂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三省分工負責,從而彼此制約,互相監督,只要上位者保持清醒的頭腦,一般不會出現大問題。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之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自武德年間開始,政事堂設於門下省,到了李世民即位,覺得只是幾個人商量朝政,做不到兼聽則明,乾脆將六部尚書也拉來,隨之再次擴張,只要授予參預政事銜的大臣,都可以前來聽政。

例如李靖,雖然已經辭官了,但是李世民特旨,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一樣可以參與政事,還有蕭瑀,同中書門下三品,參預朝政,稱之為相公,也不算拍馬屁。

可惜,現在,這十幾個,掌控朝堂,打個噴嚏,天下就震盪三分的相公們,一個個面帶愁容,神色凝重,好像天快要塌下來了,然而,情況也差不多,宮裡傳出的消息,到了他們口中,已經打了折扣,李世民不只是臥病在床而已,而是昏迷不醒,久治不愈,幾度危殆。

這個情況,已經持續兩天了,無論太醫,怎麼施針、用藥,全然不見效果,一幫平時所謂的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聖手,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居然沒有絲毫的辦法,束手無策,甚至有某個,腦袋給驢踢了的蠢蛋,覺得針藥無用,不如燒香拜佛,祈求神明賜福。

那個時候,幾個相公,恨不能抽刀,將這人剁碎餵狗,什麼餿主意,天子病重的消息,封鎖消息都來不及,居然還敢提議大張旗鼓的宣揚,不是居心叵測,就是嫌命長了,那就乾脆成全你……

幸好在內宮之中,幾個相公也不好放肆,只得將那個不識時務的蠢蛋軟禁起來,可是心中卻焦慮難安,召集政事堂眾人,商議對策。

對策,能有什麼對策,眼下,天子患病昏迷,太子奉旨監國,說句誅心之語,哪怕天子不行了,太子順理成章,登基即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理是這個理,問題在於,牽扯太重了,誰也不敢胡亂開口。

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就好了,其中的錯綜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得清,就拿征討吐谷渾為例,要是天子駕崩,對於戰局有什麼影響,突厥餘孽,是否死灰復燃,即使戰況順利,大破吐谷渾,李靖手握重兵,李承乾沒有李世民的威望,能否壓制得住……

幾個丞相都是聰明人,聰明人的優點,也是缺點,就是想得太多了,但是誰也不敢保證,這些情況,不會發生,畢竟,唐朝才定國二十年不到,根基遠遠談不上固若金湯,已經吃盡戰亂的苦頭,居於高位,享受榮華的丞相大臣,不希望江山社稷再次飄搖動盪。

想到各種可能性,空氣之中,瀰漫了沉重的氣息,門下待中魏徵,中書令戴冑,尚書左僕射房玄齡,禮部尚書王珪,民部尚書唐儉……一雙雙眼睛,不約而同,朝著角落,一個白白胖胖,麵團子似的大臣看去。

司空長孫無忌,扶鼎之功第一,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吸取漢朝呂氏、霍氏等專權的教訓,一些大臣,對於這個白麵團胖子,很不待見,但是關鍵時刻,還是選擇相信,這個權重無比、恩寵無匹,深得皇帝信賴的長孫無忌。

揉著白嫩若女子的手掌,長孫無忌神情自然,閉上了眼睛,找了個舒適的姿勢,輕倚著石柱,一幅神遊物外的模樣,卻也悠然自得,十分愜意。

「司空……」

叫喚幾聲,見到長孫無忌依然如故,房玄齡沉吟,也不諱莫如深了,直接說道:「輔機,如此危難之際,難道還想藏拙不成。」

「危難?什麼危難。」長孫無忌睜開眼睛,一雙漆黑瞳仁,閃耀深邃的光澤,淡然說道:「陛下仍在,我們還在,天下,亂不起來,大家有空,回去處理政事,不要在這裡胡思亂想,杞人憂天。」

以不變應萬變,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況且,誰也沒有其他主意,或者有其他主意,也不敢提,這種情況下,眾人也只能依計行事,仔細尋思,也不是沒有道理,只要他們沉穩,天下的確沒有那麼容易亂。

心中輕歎,眾人就要起身,散開回去,這個時候,長孫無忌開口說道:「諸位,眼下,朝政之重,莫過於上皇的陵園,連陛下也前去巡視,太子殿下,是否也應該前往……」

不加思索,房玄齡就接口說道:「陵園修建速度極快,工部侍郎閻立德等人居功甚偉,理應予以嘉獎,以示皇恩。」

這幫人,是從風波中存留下來,一個念頭,就明白長孫無忌的提議中,隱藏了什麼玄機,面面相覷,瞬息之間,齊聲附和起來,不久之後,聽到這個牽強的理由,李承乾有心拒絕,可是在這些大臣,情真意切,苦苦勸諫下,只得點頭答應,無奈而去。

武德二年出生,現在是貞觀九年,李承乾不過是十七歲而已,在後世,屬於未成年人,心智沒有成熟,但是在宮廷長大,又是親身經歷了玄武門之變,那個時候,雖然是懵懂孩童,可是也到了記事的年紀,豈能忘記,其中的殘酷。

而今,群臣逼勸自己離開京城,無非就是擔心,那件事情,再次上演罷了。

李承乾苦笑,心情十分複雜,充滿了憂慮、擔心,父皇……

[BOOK: 0039 / Chapter: 07 ]

Google:
[INDEX] [BACK] [BOOK]
[INDEX] [BACK] [BOOK]

Fri Apr 19 22:15:4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