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NDEX] [BACK] [BOOK]
BOOK
BOOK: 0001


BOOK: 0002


BOOK: 0003


BOOK: 0004


BOOK: 0005


BOOK: 0006


BOOK: 0007


BOOK: 0008


BOOK: 0009


BOOK: 0010


BOOK: 0011


BOOK: 0012


BOOK: 0013


BOOK: 0014


BOOK: 0015


BOOK: 0016


BOOK: 0017


BOOK: 0018


BOOK: 0019


BOOK: 0020


BOOK: 0021


BOOK: 0022


BOOK: 0023


BOOK: 0024


BOOK: 0025


BOOK: 0026


BOOK: 0027


BOOK: 0028


BOOK: 0029


BOOK: 0030


BOOK: 0031


BOOK: 0032


BOOK: 0033


BOOK: 0034


BOOK: 0035


BOOK: 0036


BOOK: 0037


BOOK: 0038


BOOK: 0039


BOOK: 0040


Google:
Content
BOOK Number: 0028-01
主題推薦
VIP卷 第二百七十一章 責任
“既然如此,那就回去。”沉默了下。楚質淡聲說道,該做的也就做了,就算心有不甘,但楚質也自覺問心無愧,自然沒有什麼悔恨的感覺。

劉仁之默然點頭,這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人家避而不見,顯然是不想幫忙,還能怎麼樣,總不能為達到目的而去威逼明搶,且不說有御史彈劾,要知道那些糧商可不比尋常百姓,身後多多少少有些背景,不是想動就能動的。

在古代社會,一般來說,沒有背景的糧商,生意也做不大,都是些小商小販,見到地方官員前來求糧,就算心中不舍,也沒有那個膽量拒絕。當然,楚質和劉仁之也不會做些欺上瞞下、中飽私囊的事情,在人家那里得了多少米糧,就付人家多少銀錢,而且還是按市價來給的,所以那些商人還能接受。

只不過按照常理規律,城中的大部分米糧都是集中少數的大商人手中,小商小販再多,也只是佔其總額的一成多而已,那些大糧商都去聚會共謀大事了,見不著他們的人影,所以楚質與劉仁之的收獲自然不大。

此時已經快到中午,陽光毒辣,將街道的石板曬得發燙,連坐在轎子中不受陽光直射,扇風招涼的楚質都覺得悶熱之極,掏出絲巾抹去額頭上的細微汗漬,輕輕掀開轎簾透一透氣,這時轎子已經走到杭州城北門附近。

楚質向外看去,只見城門附近人來人往,車輛行人川流不息,街道兩旁商鋪的掌櫃伙計及回來穿梭于街頭巷尾的小商小販不時高聲麼喝招攬生意,似乎沒有受到干旱災情的影響,依然是一片熱鬧繁華的景象。

透過高大巍峨的城門,隱約可以見到城外蔥郁的草坪及連綿起伏的山巒,淡瞄了眼,楚質心思忽然一動。突然叫道︰“停。”

聲音落下,轎夫們悠悠向前走了幾步,緩緩停了下來,也沒有放下轎輿,只見一個衙役從前面走到轎窗旁,輕聲說道︰“大人有什麼吩咐?”

“改道,城外安置流民之處。”楚質說道。

自從範仲淹見到楚質設計建造的流民安置點後,干脆將聚集在杭州城外的流民,全部交由錢塘縣衙統一安排,而楚質也沒有讓範仲淹失望,在一幫書吏衙役的幫助下,將眾多流民井然有序的安置在城外各處空曠地方。

流民太多,當然不可能都聚集在一起,這樣太過擁擠,也不好管理,所以只有分散各個地方,不過每個安置點搭建的棚子,還有各種待遇、規模大致是一樣的,畢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訓在前,為了安撫躁動民心,楚質自然要盡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免得有些流民心中不平,找借口滋生事端。

轎子出了北城門,離最近的流民安置點還有十來分鐘的路程,或者由于郊外空曠,而且樹木草叢繁茂的原因,掛起轎簾,楚質總覺得現在要比在城里舒爽了許多,似乎還不時感覺有些微清風拂來,也不知是否錯覺,反正楚質感覺沒有那麼悶熱,額頭上也不再冒汗了。

沒過多久,轎子悠悠的到達目的地,而駐守在安置點的衙役書吏,也攜著一群百姓涌了過來,見到是楚質與劉仁之,連忙施禮拜道︰“見過楚知縣、劉主薄。”

楚質微笑了下,輕輕點頭,從轎內走了出來,目光巡視附近的環境。

一個安置點大約有近千人,有托家帶口的,也有只身逃難的,而一個簡陋的草棚可容納十人左右,所以這里大概有百多個棚子,因為地形還算平整,所以草棚搭建得錯落有序,放眼放去,一排一列清清楚楚,還真有些一目了然的感覺。

當然,楚質也明白什麼叫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雖然不知道古代有沒有形象工程的說法,楚質可不希望這些棚子是做出來給人看的,所以當每個安置點建築落成之時,他都要仔細檢查,防止有人應付了事。

還好,古代的工匠可能建造不了摩天大廈,但還是很有良心的,況且搭棚子的工人都是從流民中招募的,也進一步杜絕了偷工減料的事情發生,為了能夠讓自己和家人盡快入住草棚,這些工人日夜趕工不止,恨不能多生雙手工作,早日完成任務。

這段時間楚質沒少在各個安置點轉悠,所以對這里自然不陌生,而流民百姓對這位青天大人也非常熟悉,知道這位知縣大人官威不重,待人如春天般的溫暖,是個能為民做主的好官,所以行禮之後,面對楚質時,拘束卻不畏懼,有些眼楮里還泛出感激之意。

知道楚質不喜眾人跟隨。劉仁之輕微示意,涌來的百姓也隨之散去,只留下幾個衙役和書吏陪同巡視,走了幾步,楚質發現這里草棚固然是林立有序,不過與平日相比,似乎有些空蕩,心里不由有幾分奇怪,流民中的青壯入城幫工的事情楚質自然清楚,不過留守的老人婦孺也不應該那麼少啊。

才剩下二三十個人,而且平日這個時候。也到了用膳的時間,而如今卻不見炊煙四起的情形,的確有些反常,心中迷惑,楚質就要招衙役問個究竟時,卻發現在遠處的河道旁邊聚集了一群百姓,大約有二百來人,團團圍繞著一個由木頭搭造而成的台型建築,離得有些遠,看不清楚,也不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

見到知道大人停住了步伐,目光看向什麼地方,身為下屬,有個書吏立即機靈的為其解惑說道︰“大人,他們在求雨。”

求雨?眨了下眼楮,楚質心里也有些明了,古代的時候,人們對于大自然的認識不足,相信神佛仙人的存在,這點楚質也是知道的,不過平日里接觸的都是些文人大儒,因為孔子不言怪力亂神的訓言,所以他們很少言及這方面的事情,差點忘記自己已經身處于萬惡的封建迷信社會之中。

如果向上天求雨有用,那天下哪里還有那麼多的旱災,不過楚質也沒有興趣當一回**先驅者,為破除迷信貢獻自己的力量,當下微微調轉步伐,向另外一邊走去,打算待百姓結束求雨儀式之後,再找他們了解下近日來的情況。

其實楚質主要是想知道,城中的傳言對于流民有沒有影響,要知道因官倉無糧的消息滿天飛,連城里的百姓都紛紛搶購糧食以防萬一,而流民皆是逃難而來,情緒本來就不怎麼安定,若是再因流言而引起恐慌。那麻煩就大了。

不過楚質有心避開,可是準備求雨的百姓听聞縣官前來巡視,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者從祭台前站起,匆匆走來,看見幾個白發蒼蒼的老者過來行禮,楚質卻也沒有怠慢,在他們盛情的禮請下,楚質更加不好拒絕,慢步來到求雨祭壇旁邊。

說是祭壇,其實也就是用些木材建築而成,祭拜的是中國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雨神龍王,讓楚質感到驚奇的是,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流民還依靠官衙定期派放的米糧度日,但是龍王身上不僅披紅持綠的,還涂上了一層金漆(銅的),讓楚質不知要感嘆他們姓的虔誠,還是應該覺得悲哀。

其實楚質也有些理解眾人的心理,現在才入秋不久,如果天上下幾場雨的話,不僅能緩解干旱的情況,說不定還能保住地里的收成,這固然是有些微的痴心妄想,但只有一線的希望,百姓也不會死心的。

不死心是好事,有希望才能生活下去的動力,楚質心中輕嘆,微笑婉拒百姓請他主持祭祀的請求,帶著幾個衙役書吏退到河道的旁邊。

看著百姓對著金光燦燦的龍王祭壇頂禮膜拜時,楚質也說不出自己現在的心情是什麼滋味,反正不怎麼好受。

楚質當然不會責怪百姓的愚昧落後,也不會覺得他們無知,相信神靈的存在,心中一陣酸楚,楚質知道,如果民眾們過著生活安定、衣食無憂的話,什麼宗教、仙佛之類的根本沒有多少市場,一旦災難降臨,虛無飄渺的神靈自然成為百姓心中的寄托。

或者是受到前世的教育影響,潛移默化之下,楚質心中根本不可能忽略那種以民為本的觀念,以前沒有那個能力和權力,或者還能淡然置之,裝做什麼也不知道,而如今在其位,自然要謀其政。

不管是出于知縣守民安邦的職責,還是因為天性中的那絲憫人之情,楚質根本不能做到對百姓的疾苦艱辛視若無睹,不然以楚質以前表現出來的憊懶性子,早就對連日來的奔波勞累叫苦連天,怎麼會時時不忘體察民情,想來,在不知不覺中,楚質已經更加徹底的融入宋朝社會,而且也明白了什麼叫做責任、承擔。

劉仁之與衙役書吏自然不知道楚質在想些什麼,不過也識趣的保持沉默,免得打擾了知縣大人的興致,然而就在這時,河道盡頭突然駛來一艘商船,河風無風,波瀾不起,只有靠一幫船工高聲整齊的喊著號子,賣力的搖晃著櫓漿來劃著商船前行。

听到河道上的動靜,楚質從沉思中恍然回過神來,望著漸行漸近的商船,腦海中突然靈光閃爍,仿佛撥開了層層迷霧,終于見到了久違的陽光,嘴角悄然浮現燦爛的笑容。

[BOOK: 0028 / Chapter: 02 ]

Google:
[INDEX] [BACK] [BOOK]
[INDEX] [BACK] [BOOK]

Wed Apr 24 15:40:11 2024